欢迎访问山西亿鑫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行业动态 >

【亿鑫源讲堂】警惕玉米矮花叶病!


 
当前,矮花叶病已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
玉米矮花叶病,又名花叶条纹病、花叶病毒病、黄绿条纹病。该病主要由蚜虫扩散传播,60~70年代玉米矮花叶病在我国普遍发生,1996年发病面积达233万公顷,毁种绝产4万公顷,产量损失5亿公斤。1998年矮花叶病、粗缩病在山西大流行,全省受灾面积达40万公顷,仅春播晚熟区感病13万公顷,减产约5亿公斤。玉米矮花叶病在一般地块产量损失3%~10%,严重者可达20%~80%,承德地区有减产50%以上的记载。
病害特征:病毒性病害,由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刺吸玉米液汁进行传播。病害部位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植株感染后,叶绿素解体,光合效率降低,营养代谢失调。

病斑特征: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但以幼苗至抽雄前为主。一般有3种类型:(1)褪绿斑型。发病早期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不连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2)黄绿相间条纹型。发病中期随病情发展,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在粗脉间形成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脉间叶肉失绿变黄,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3)枯黄矮化型。发病植株到后期病情继续加重,病叶叶绿素减少,病株瘦弱枯黄,生长缓慢,植株明显矮化。

发病规律:部分地区5月份昼夜温差较大,会使玉米幼苗生长缓慢,相对延长了玉米植株的感病期,从而导致玉米受害严重。田间病害的分布,靠近蚜源(麦田)的地块发病严重;玉米4~6叶期发生蓟马危害的地块容易大面积感染;土壤贫瘠,玉米生长不良,杂草多地块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控制蚜虫,减少病毒传播;(3)农业防治,通过调节播种期使玉米苗期尽量避开蚜虫从小麦田向玉米田迁飞的高峰,间苗时拔除病苗。
对于发病初期地块(含蓟马危害地块),均可采用A+B中的任何两种药品防治:
A:a绿展+禾丰锌+海绿素b病毒A+丰利惠锌+海绿素
B:c杜邦倍内威d吡虫啉+锐宁 e力道(噻虫.高氯氟)
谨记:玉米早期发病后植株矮化,多分蘖,多穗或无穗,使空秆率上升,有的病株虽能抽穗结粒,但穗小粒少而秕瘦,千粒重下降;玉米生长后期发病对抽雄散粉和籽粒灌浆成熟也有较大影响,望广大农民朋友们重视起来,积极防治!
 

合作伙伴
    • 微信服务号
    XML网站地图|HTML网站地图|TXT网站地图